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建设与改革 > 正文
东莞理工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6—2020 年)
2017-12-05 20:14   作者: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从根本上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十三五”时期是学校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时期,是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实现教学质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规定》《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教育厅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建东莞理工学院协议》《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 2020)》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专业建设与发展现状

(一)专业结构与布局

东莞理工学院于 1990 年筹办,1992 年 4 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 年 3 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 年 5 月获批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 年 5 月提前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成绩通过。学校充分利用既有教育资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初步形成了多学科稳步发展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到目前为止,学校设有 39 个普通本科专业(详见表 1),共涉及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院、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 8 个学科门类,其中,理工类专业 20 个,所占的比例为 51.3%(详见表 2)。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够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基本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表 1:现有本科专业

序号

所属院系

专业名称

学科

首次招生年

备注

门类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工学

2002 年

自动化

2

机械工程学院

工业设计

工学

2005 年

3

工业工程

管理学

2008 年

4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工学

2015 年

序号

所属院系

专业名称

学科

首次招生年

备注

门类

5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2002 年

6

电子工程与

通信工程

工学

2002 年

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工学

2011 年

智能化学院

8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工学

2003 年

9

自动化

工学

2013 年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2002 年

11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

软件工程

工学

2003 年

学院

12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2009 年

13

网络工程

工学

2014 年

14

化学工程与

应用化学

工学

2002 年

15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2012 年

能源技术学院

16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2009 年

17

环境工程

工学

2008 年

18

生态环境与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学

2011 年

19

土木工程

工学

2003 年

建筑工程学院

20

工程管理

工学

2003 年

21

建筑学

工学

2012 年

22

经济与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

2002 年

管理学院

23

工商管理

管理学

2003 年

24

经济与

会计学

管理学

2004 年

25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2003 年

管理学院

26

经济与金融

经济学

2014 年

27

投资学

经济学

28

英语

文学

2004 年

29

日语

文学

2011 年

30

文学与传媒

汉语言文学

文学

2003 年

学院

31

广播电视学

文学

2005 年

32

文化产业管理

艺术学

2016 年

33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学

序号

所属院系

专业名称

学科

首次招生年

备注

门类

34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

法学

法学

2003 年

35

行政管理

管理学

2008 年

院(知识产权学院)

36

社会工作

法学

2013 年

37

小学教育

教育学

2007 年

38

音乐学

艺术学

2004 年

教育学院

师范方

(师范学院)

汉语言文学

文学

39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育学

2003 年

表 2:现有学科门类分布一览表

学科

工学

管理

文学

经济

艺术

法学

教育学

理学

合计

门类

数量

19

5

4

3

3

2

2

1

39

所占比例

48.7

12.8

10.3

7.7

7.7

5.1

5.1

2.6

100

(%)

(二)专业特色与优势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依托东莞,植根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战略定位为目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华为、中兴、西门子、IBM、微软等国际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开展协同育人合作; 4 个专业首批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详见表 3),开设人文科学实验班、卓越法律人才班、卓越会计师试点班等,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新增 7 个专业在广东省一本招生,省外一本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学校历来重视专业建设,重视教学改革,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逐步形成了一批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详见表 4),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表 3: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所属院系

确定时间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

机械工程学院

2010 年

2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2010 年

3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2010 年

4

软件工程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

2010 年

表 4:现有特色专业

序号

特色专业

确定时间

项目级别

备注

1

电子信息工程

2009 年

国家级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

2010 年

省级

动化

3

应用化学

2011 年

省级

4

通信工程

2011 年

省级

5

软件工程

2011 年

省级

6

电子信息工程

2014 年

省级

战略新兴特色

专业

7

能源与

2014 年

省级

战略新兴特色

动力工程

专业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专业的整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全省其他高校设置的重复率比较高,部分专业的建设水平与东莞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改造和调整任务比较艰巨;二是理工科专业集中度不够,理工科专业设置的数量和门类还不够多,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战略有一定差距;三是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各个专业之间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广东省特别是东莞市急需发展的智能化产业、先进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学校要在新形势下积极调整专业布局,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专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有关要求,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特征,以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机制创新,以主动服务广东、东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适应需求、理工科特色突出的专业体系。

2.基本原则

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东莞,面向国内外,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将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奋斗目标。根据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 年)的战略目标定位,以及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现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确定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夯实存量基础,突出理工特色,调整优化结构,适应产业需求,必须按以下原则进行建设:

(1)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专业体系,逐步突显理工科专业优势,以培养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

(2)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充分考虑专业结构布局对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作用,积极调整和优化现有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对服务地方支柱产业、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要进一步做大;对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要进一步做强;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专业则加以调整和大力改造。

(3)突出抓好与智能制造业相关的重点专业建设,走校地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配合特色产业学院的拓展,加大创新创业的内容建设。实现整体专业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3.总体目标

全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建设方向。逐级建设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有力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特色学科专业群。按照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和调整专业,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集中度,构建与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相适应的,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架构体系。

(二)具体目标及任务

1.专业建设

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建设思路,推进各专业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应用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巩固和加强基础优势专业,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继续突出理工科类专业建设。 “十三五”期间拟申报和建设一批新专业(详见表 5),到 2020 年,专业数量由当

前的 39 个发展到 50 个左右,围绕智能制造领域申报和新建一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到 2017 年,理工科专业集中度达 60%,服务东莞市支柱产业的专业占比达 60%以上,建成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 8 个以上,申请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数达到 4 个以上;到 2020 年,理工科专业集中度达 65%,服务东莞市支柱产业的专业占比达 80%以上,建成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 10 个以上,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数达到 4 个以上。

专业建设上突出专业结构中的理工科特色,同时对现有人文社科专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传统优势专业持续稳定发展,重点建设水平高、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保证新增专业建设标准,使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基本规格更加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办学条件得以充分改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确保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通过调整与重组,实现专业内部和专业之间在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表5:“十三五”期间拟申报的新专业

序号

拟申报专业

所属学院

学科

专业

拟申请年

门类

代码

1

集成电路设计与

电子工程与

工学

080710T

集成系统

智能化学院

2

电气工程与

电子工程与

工学

080604T

智能控制

智能化学院

3

能源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与

工学

081304T

能源技术学院

4

新能源科学与

化学工程与

工学

080503T

工程

能源技术学院

5

食品质量与安全

化学工程与

工学

082702

2016

能源技术学院

6

食品营养与

化学工程与

工学

082707T

检验教育

能源技术学院

7

食品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

工学

082701

能源技术学院

8

飞行器动力工程

化学工程与

工学

082004

序号

拟申报专业

所属学院

学科

专业

拟申请年

门类

代码

能源技术学院

9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

工学

080905

2016

10

信息安全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

工学

080904K

2016

11

数字媒体技术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

工学

080906

12

电子商务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

工学

120801

13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工学

080204

2016

14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工学

081602

15

环境生态工程

生态环境与

工学

082504

建筑工程学院

16

道路桥梁与

生态环境与

工学

081006T

渡河工程

建筑工程学院

17

金属材料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工学

080405

2016

18

无机非金属材料

生态环境与

工学

080406

工程

建筑工程学院

19

材料科学与工程

生态环境与

工学

080401

建筑工程学院

20

知识产权

法律与社会工作

法学

030102T

学院

21

金融工程

经济与管理

经济学

020302

学院

22

物流工程

经济与管理

管理学或

120602

学院

工学

23

数字媒体艺术

文学与传媒

艺术学

130508

学院

2.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

以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抓手,全面实现以评促建,促进专业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采集和公布教学基本状态信息数据,对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不善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

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工科专业分批次实行专业认证培育,根据专业认证的标准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对专业进行诊断评估,制定科学发展措施,切实提升认证专业水平和实力。牢牢把握面向全体学生、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个原则,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工程教育的竞争力。到 2020 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数达到 4 个以上。

3.质量监控

通过专业的评估与考核切实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评价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专项评估制度、课堂教学评教制度,教学评奖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形成科学完善、执行有力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与评价,全面客观反映教学质量状况,形成对专业建设水平的多元反馈。

4.专业师资建设

按照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定位,鼓励和引导校内教师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协作发展,组建特色学科团队,通过联合工作、共同发展,培育一批学术造诣高、创新能力强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科教融合。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到 2020 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 50%,具有国(境)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 45%,“双结构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 40%以上。

选拔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各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以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研和教改工作中。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加大高水平师资引进力度,保持恰当的生师比。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

5.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

推行 OBE 模式的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群建设,加强教学内容改革,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加强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改变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和课程体系改革不配套的状况,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区域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支持跨学科的专业融合发展,鼓励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6.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进一步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现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改善实验条件,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充分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尤其加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实践基地和龙头企业的联系。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主要措施

(一)促进体制机制改革

理顺校院系三级架构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专业作为教学管理和运行基本单元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专业建设的责权利相统一。专业内部建立教学质量责任制度,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师业绩评价机制。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注重专业办学效益,拓宽专业发展空间,推进各专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支持教师发展

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 2020 年,各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围绕专业建设,组织各种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培育各级教学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调整并充实培训内容,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方法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积极从事微课、慕课等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使用。

(三)增加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加大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各专业建设和重点建设专业及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以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为契机,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省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尽可能提高专业建设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建立开放联合的专业建设机制,组织一些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专业与社会、企业进行联合建设。同时,通过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不断提高专业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东莞理工学院教务部(招生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1099
粤ICP备050088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