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建设与改革 > 正文
关于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2016 年 10 月 9 日)
2017-12-05 20:27   作者: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打印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着力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理念;牢固树立“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的价值追求,着力推进科教融合、创新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内涵发展,立足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以“成果导向”引导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风学风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与激励机制完善、国际化战略推进等一系列改革与建设举措的实施,到2020 年,全面形成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符合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形成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和品牌特色专业,力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二、建设任务

(一)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

按照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目标,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提高理工科专业的比例。工科专业以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建设目标,人文社科专业以专业综合改革为导向积极申报和建设各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标准的精细化、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分层次、分类别、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建设。争取5 年内,现有工科专业中的 50%通过专业认证。

71

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和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学科水平低、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不善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实行减少招生或停止招生;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全面启动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通过重点投入、重点建设、精心打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势专业,带动学校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新办专业的建设力度,提升学校新专业水平。

(二)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各专业通过分层次对标和广泛调研,精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培养目标中包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反向推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学习成果为导向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厚基础、强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设立课程建设专项经费,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进一步缩减学分学时,增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增开各类选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要求,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和实践,开发创新创业新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明显体现。

(三)深化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全面规划和设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一批资源共享的、以学科或学科群为基础的跨学院跨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一步深化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吸纳社会优质资源,着力推进与行业著名公司、龙头企业共建追踪最新技术的创新实验室和实验教学、工程训练和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平台,营造“真实”、“集成”的训练环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加大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激励教师吸纳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

大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根据二级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合理增加实验员数量。建立健全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与晋升体系,着力建设一支有利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地服务于全校教学科研的实验技术队伍。

(四)完善教学管理组织构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72

建立校、院、系(课程群)三级教学管理组织架构,明确教学管理职责和目标,扩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自主权,建立起以学院为主体的教学管理体系,确保责权利相统一。建立制约和激励并存的奖惩机制,增强基层教学管理活力,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确保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按照学校定岗定编的总体要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教学管理的功能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管理机构科室建制,优化院系教学管理队伍构架,根据本科专业数、学生数增设教务员,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学习培训,了解教学改革最新动态、掌握教学管理基本知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五)建立教学质量责任人制度,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构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教学质量,校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责任人;教务处、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学生工作部(处)、学院党政负责人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各部处、各部门、各级党群组织的工作都应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二级学院是教学工作的实施单位和教学管理与教学建设的主体,学院党政负责人为学院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系主任(课程群负责人)是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程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督察。教务处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规划、协调、引导和服务的职能,制定教学基本建设与改革规划,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院系教学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负责制定和完善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强化教学质量过程与目标管理;引入第三方评估与评价,全面客观反映教学质量状况;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和研究成果积累,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六)多渠道补充优质师资,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学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规划要求,针对现阶段专业教学师资短缺的现实,分年度有计划地精准引育人才。到2020 年,引进高水平博士、境外知名大学优质师资、企业产业精英师资共 400 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确保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有序、有效运行。

(七)完善教学评价制度,改革教学绩效考核方式

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采集和公布二级学院教学基本状态信息数据;加大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奖惩力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同行专家和校、院两级领导听课评价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教学专项评估制度,课堂教学评教制度,教学评奖制度,毕

73

业生追踪调查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由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协同人事考核部门出台专门细则,将原来以课时数为主要考核依据的教学绩效考核方式转变为由教学质量和课时数综合的考核方式,充分激励院系、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填报,开展二级学院、专业、课程、主要教学环节评估,编制和发布校院教学质量报告,定期发布校、院教学质量指数,将教师个人教学质量评价系数、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指数作为绩效工资发放和学校教学资源配置的定量依据,形成科学完善、执行有力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体系。

(八)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服务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

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提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必修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平台和文化素质教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以精品课程、品牌专业和文化素质教育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建成既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需要又能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数字化课程中心。到2020 年,建成涵盖所有专业和各类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素质教育、师生互动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九)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校风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狠抓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技能提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发挥宣传媒体的正面教育引导作用,加大对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加强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等典型成果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加强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增强教学服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服务师生质量,以优良教风促进学风建设。依托学科竞赛等活动拓展第二课堂,以综合实践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加强校纪校规教育、诚信教育,严格课堂教学纪律管理和违纪处理,狠抓学风、考风建设;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管理干部听课制度、学生辅导员学习访谈制度、班主任班级例会制度;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提倡考核形式多样化;建立学生学业导师制度,拓宽师生交流互动等途径,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十)强化国际化战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层次

把学生国际化培养作为一件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大事抓紧推进,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国际化培养人才的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探索与国外著名大学、国际性大公司合作

74

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新模式,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外著名大学交流和学习,开展学生的短期实习、游学、暑期学分、比赛、海外实训,扩大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加大全英课程建设力度,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将教师送出海外培训、访学、留学深造,开展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名人等来校举办多种文化主题活动和讲座;力争引进20—30 位高端外籍专业教师,大幅度增加有海外学习和国际交流经历的在校教师比例;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努力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的水平和层次。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学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学校新增经费优先保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将教学经费和资源优化配置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各个主体、各个环节,通过教改立项、校企共建、成果奖励、教学竞赛、奖教助学等方式,形成有力支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体系和功能协同机制。

(二)出台配套细则

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出台教学改革政策配套细则和行动计划,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结合部门职责、本学院的学科专业特点及发展建设规划,制定相应的建设任务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单位的任务要求和责任义务,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和建设任务的实施。

(三)强化激励措施

强化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实施作为重要绩效考核指标。加大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教师奖励力度,在职称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有良好基础、组织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教学团队的扶持和资助力度,加大各级教学成果奖励力度。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考评体系和问责机制,设定建设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高质高效完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东莞理工学院教务部(招生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大学路1号       邮编:523808           电话:0769-22861099
粤ICP备05008829号